天台老兵话初心丨当年“大陈岛垦荒卫士”如何炼成的?
近日
《台州日报》头版头条刊登《庆八一 双拥情当年“大陈岛垦荒卫士”如何炼成的——听驻大陈岛天台籍老兵追忆用初心镕铸的军民一家亲》点赞天台这个群体与大陈岛群众艰苦奋斗 守望相助用实际行动彰显了革命军人的风采与荣光
8月2日上午,天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内,一批曾驻守海防一线——大陈岛的天台籍老兵欢聚一堂。大家追忆峥嵘岁月,畅叙战友情谊,在欢声笑语中倾诉对第二故乡大陈岛的深深牵挂和思念。
▲ 大陈老兵王先钗(左)与袁相月交流驻岛回忆
1955年大陈岛解放后,守卫和建设大陈岛的人群中有了天台籍战士的身影。到了1965年底,应征前往大陈岛服役的天台籍青年达到顶峰,当年登岛总数达540人。他们担起“大陈岛垦荒卫士”的重任,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大陈岛。
后来成长为驻岛部队团政委的杨国耀是1965年入伍,这位在岛上工作了24年的天台籍老兵说,一个县域在当年度内应征如此之众前往一个驻地服役,相当少见。这批天台籍青年约有100人在服役期间光荣入党,成为那个时代的骄子,这个群体用实际行动彰显了革命军人的风采与荣光,也是我们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一个生动素材。
半个世纪过去了,当年因为战备需要,以至历史资料中留下天台籍老兵的事迹寥若晨星,但当年他们与大陈岛群众艰苦奋斗、守望相助、亲如一家人的深厚感情,依然牵系着老兵和岛上群众的心,谱写的一首首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曲至今仍在传唱。
作为海防前哨,即便到了上世纪60年代,依然面临着战争的危险。虽然后来并无战事发生,但各类危及群众生命安全的现象仍时有发生。
1967年4月,驻岛部队一营八五炮连战士正在种树,突然营外传来爆炸声,很快黑烟冲天而起。官兵们马上赶到出事地点,发现是渔民王更四在挖地,不慎为国民党部队十几年前撤退时埋的炸弹所伤。
当时,王更四下腹中弹,血流如注。由于出事地离卫生队有10多里山路,天台籍战士现学现用战地救护知识,找来止血钳止住出血点,再用急救包进行包扎。火速将病人送到卫生队后,军医说,要不是用止血钳把血止住,这病人出半个小时血就没命了。病人出院后,逢人就说“是解放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”。
上大陈岛有个小半天生产队,队里有个叫王金连的渔民患肺病多年,被岛外医院确诊为肺癌。部队卫生员袁相月上门探视时,发现王金连神情萎靡,但诊断后又觉得病情并不严重。由于王家条件差,王金连不愿再去检查。袁相月与曾在岛上工作的杭州117医院军医取得联系后,马上向卫生所请示。随后,袁相月带上王金连,途中花了4天时间,赶到杭州检查,最后排除了肺癌。王金连解除思想负担后,病情马上大为好转。
在大陈岛,官兵们将群众当作天,遇到险情总是将自身安全置之度外。1967年1月,特务连警卫排战士叶良锋来到下大陈岛执行任务,突然听到广播里传来“有人落水”的呼救声。原来,有多名群众从上大陈岛返回,乘小船上岸时被退潮的海水卷走。叶良锋凭借警卫战士过人的体格,飞奔跳入彻骨寒冷的海水中,救起了两名群众。闻讯赶来的另一名天台籍战士倪顶足也跳入海中,协助救人。在解放军的帮助下,落水群众悉数获救。
在岛上,官兵们在繁忙的训练之余,总要挤出时间来帮助群众搞生产。上大陈岛有三个生产大队,部队为每个大队配了一名军民联防员,群众生产有需要,官兵就会像开展军事训练一样,第一时间出动。
天台籍老兵庞帮军回忆道,每年冬季最冷时节,生产队开始准备种海带。“我们帮助把海带苗夹在苗绳中,那苗只有指甲那么大,要嵌到绳上,每次手都冻僵硬了。说来也奇怪,去前我们刚训练完都很累,但一去帮忙,个个就忘了累。”
除了种海带,平时晒鱼干、收庄稼、耕地等农渔业生产忙季,部队也会派兵支援,任务少时派一个班或一个排,任务多时就整个连队压上去支援。当时,岛上许多能开垦的荒地被改造成了生产用地,还有许多荒山则被种上了成片的松树,披了绿装。
搞生产,除了经验,还得有知识。当时上岛的群众中,没文化的人数不少。岛上办起了军民活动中心、军民之家、青年民兵之家、战士之家,大家相互学习,相互交流,共同提高文化水平。在这当中,由杨国耀任扫盲小组组长,建立了一支扫盲骨干队伍,采用责任到人、分片包干的办法扫除青壮年文盲。经过一年的努力,岛上324名青壮年文盲、半文盲全部脱盲,大陈岛成为全省首批无盲岛。
把群众家事当军事,军民一家亲的观念深入人心。军民的关系融洽到什么程度?袁相月说:“真的是亲如一家,大家都把对方当亲人,军民关系好到部队帮助群众办喜事、娶媳妇。”
大岙里生产队有个大龄青年王明星,在大陈岛上一直打着光棍,好不容易从海门找来对象。王家亲友不多,结婚当天,只有四五人去码头接新娘,冷冷清清,一家人担心新娘到海岛后不安心、不高兴。营地的军民联防员知道后,经批准,部队派出一个排,到码头接新娘,二三十个军人敲锣打鼓,一起接着新娘,气氛热烈,喜事办得圆圆满满。
在大陈岛当兵,天台籍官兵在回忆中,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件“怕事”。倒不是怕训练,而是怕衣服被群众拿去洗。
那时,大岙里生产队成立了一个妇女洗衣服务队,专门为部队洗衣服、被子。每天早上六七点,她们就到部队营房收战士要洗的衣服,下午四五点时再把洗好晒干的衣服送回。为了防止把衣服搞错,她们在每个战士的领口缝上标记。
老百姓帮忙洗了几次衣服,官兵们感到很是难为情,他们就把要洗的衣服藏起来。洗衣服务队的妇女们见拿不到衣服,就中午或晚上来,天天来“抢”衣服洗。天台籍老兵说:“后来我们一换下衣服就当晚偷偷洗掉,不让她们拿到衣服,但是被子没法藏,大多还是服务队帮我们洗掉。”
官兵们守卫大陈岛,更在建设大陈岛。1968年夏天的一个中午,12点半,一营八五炮连食堂里还空空荡荡的,没有一人吃饭。原来部队在丁勾头坑道施工,因水泥已拌好,搁着到下午施工便会发硬。连领导决定,中饭推迟到下午3点,把水泥浇好再吃饭。
大岙里生产队的民兵路过炮连时,知道了情况,他们立即派出20多人,赶到工地帮助部队搅拌水泥、铺坑道。大家齐心协力,一鼓作气,提前一小时就完成了施工任务。
当时每个联防大队都组建了民兵队伍,他们经常和部队一起训练,一起站岗放哨。座谈会上,天台籍老兵戴明哉接通了时任岛上女民兵炮班班长李卫平的电话,两位老人聊起当年训练,心情十分激动。老戴说:“我们部队保留了红军传统,到一地就与群众搞好关系。军民就是一家人,打起仗来一起干。”在大陈岛,戴明哉带出了好几个女民兵炮班班长。
群众的情谊记在官兵们心中,官兵们在自力更生的同时,也经常设法为群众解决必需物品,蔬菜就是其一。
▲ 码头卫生院伙房旧址
没肥料,菜长势不好。为了多生产蔬菜,还闹出一个故事来。当时种菜没有化肥,全靠厕所里的人工肥。为了能拿到足够多的粪水,许多天台籍战士起早就到团部公共厕所取大粪,开始大家凌晨五六点时去取,但人多取不到,有的战士干脆摸黑三四点去取,但后来三四点又迟了,有的天台籍战士索性晚上不睡觉,凌晨一二点就去取粪,这就有了部队“半夜抢粪”典故。后来部队进行协调,按规定时间轮流早上五六时来取粪。
当时岛上蔬菜比黄鱼还紧俏,种的蔬菜多了,部队就送一些给群众,群众则回赠黄鱼送到营地。
说不完的故事,道不尽的深情。天台籍老兵熔铸的“大陈岛垦荒卫士”精神,激励着我们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道路上战胜一切困难,阔步向前,夺取更大的胜利!
内容来源:台州日报
往期 · 推荐
天台发布官方号
✄ 编辑:陈夏婷
✄ 审核:许群芬